400-123-4567

阿拉善盟:防沙治沙绘就大漠绿富同兴新画卷半岛平台(中国)官方网站-bandao.com2024-06-22 05:50:08

  半岛官网在腾格里沙漠的阿拉善盟光伏新能源+生态治理和防沙治沙光伏风电一体化项目的施工现场,百辆推土机征战腾格里沙漠。

  阿拉善盟持续巩固加强沿黄防沙治沙工作,境内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逐年好转。赵小丽 摄

  初夏时节的阿拉善盟,绿染沙海尽春色,大漠处处美如画。行走在广袤的阿拉善大地,处处可以看到该盟干部群众全力打好境内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生动景象。

  阿拉善盟位于黄河“几字弯”顶端,27万平方公里的境内,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横贯全境,全盟沙化土地面积19.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沙化土地总面积的50%,是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点区域。阿拉善盟的生态状况不仅影响毗邻地区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商品粮基地,还影响着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空气更洁净,近年来,阿拉善盟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通过保护、飞播、封育、造林等举措,营造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使全盟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自然植被得以休养生息,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在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铺展出一幅幅多彩的生态壮美画卷,形成了荒漠化综合防治的“阿拉善模式”。

  炎炎烈日下,在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的西部荒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固沙区,施工人员正在铺设草方格,装载机、打坑机、运草车及水车等机械设备来往穿梭,整齐划一的草方格为连绵起伏的沙丘披上了固沙“金甲”。

  据了解,2024年,阿拉善盟内蒙古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二期)阿拉善右旗建设总任务201.85万亩,总投资8.6亿元,工程项目建设地点涉及阿拉善右旗雅布赖——北大山冲积扇片区、巴丹吉林沙漠带状流沙区、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沙丘扩张区3个片区以及该旗阿拉腾朝格苏木、巴丹吉林镇、雅布赖镇、曼德拉苏木、阿拉腾敖包镇、塔木素布拉格6个苏木(镇)、23个嘎查。

  “今年我们围绕阿拉善盟内蒙古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二期)工程,集中连片推进生态修复治理,通过天然林保护与营造林建设、退化草原修复、荒漠化治理及小型水保设施建设等措施,持续遏制巴丹吉林沙漠东扩南移,改善地区生态环境。”阿拉善右旗林草局局长姚孝德说。

  作为国家防沙治沙主阵地,随着今年3月的阿拉善盟内蒙古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二期)的全面开工,如今,荒漠化治理“大会战”正在如火如荼推进,阿拉善盟正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坚决打好防沙治沙仗。

  阿拉善盟内蒙古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二期)总投资26.4亿元,建设规模621.3万亩。包括阿拉善盟内蒙古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二期)天然林保护和营造林、乌兰布和沙漠片区、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沙丘扩张区、巴丹吉林沙漠东缘带状流沙区、腾格里沙漠片区、额济纳河片区、雅布赖山片区7个子项目。

  据阿拉善盟林草局党组书记、局长图布新介绍,作为全区唯一在“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中涉及“两大战役”片区的盟市,去年,阿拉善盟林草系统通过阿拉善盟防沙治沙“七大战役”,全年完成造林种草240.85万亩,沙漠锁边成效显著,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今年,全盟计划完成林草生态修复任务551.65万亩,其中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片区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二期)2024—2025年总任务量325.35万亩、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二期)2024—2025年总任务量226.3万亩,项目完成后将对周边省份乃至整个华北地区和河套平原起到屏障作用。

  连日来,阿拉善盟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扎实推进阿拉善盟内蒙古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二期)实施,在塔本陶勒盖嘎查片区的施工现场,800余名工人正在按计划分工作业,划线开沟、俯身铺草、挥锹压埋、填沙整型,治沙队所过之处,留下了整齐划一的网格沙障,给茫茫沙漠披上了牢固的“格子衫”。

  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境内有腾格里沙漠面积1808平方公里,涉及2镇17个农牧嘎查。按照“连片成带、区域联动、协同作战”的治沙思路,依托阿拉善盟内蒙古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二期),2024年,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在腾格里额里斯镇乌兰哈达、塔本陶勒盖、特莫乌拉3个嘎查,实施防沙治沙和荒漠化治理19.2万亩,其中工程固沙7.1万亩、人工种草12.1万亩,项目总投资8140万元。

  “根据《阿拉善盟内蒙古高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二期)倒排工期实施方案》安排,2024年12月之前完成人工种草建设任务和工程固沙建设任务,2024年10月完成秋季补植补造,2024年11月至12月完成项目自验及资料整理工作。”该示范区农牧林水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翟青智说。

  为形成“广投入、重参与”的建设格局,阿拉善盟与中央企业建立深度合作,经纬分明的网格沙障镶嵌在了绵延不断的沙丘上,牢牢锁住了漫漫黄沙,为广袤的沙漠增添了无限希望。同时,各项目团队将丰富的治沙经验与阿拉善生态治理模式深度结合,积极探索适合阿拉善地区实际的治理模式,把“近自然”方式作为治理原则,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荒漠化治理体系,努力将阿拉善打造成为我国北方防沙治沙的示范基地。

  “荒漠化治理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作为央企,我们深知其中的艰辛和不易,更是见到了阿拉善人民对防沙治沙的决心和毅力,我们将同大家一道,共同助力打造荒漠化综合治理的阿拉善模式,力争将这个治理项目打造成全国防沙治沙样板工程。”中建一局阿拉善盟内蒙古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二期)项目经理王帅说。

  笔者从中铁四局阿拉善盟内蒙古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二期)项目部了解到,截至5月20日,项目部已完成过半合同额,具体包括退化林修复30万亩,人工种草29万亩,工程固沙22万亩,人工造灌木林4万亩。

  据了解,为了打好防沙治沙仗,今年,阿拉善盟紧抓科学调度、协调联动,通过EPC联合体建设新模式,引进专业项目管理公司全过程监督,保障项目建设高质高效推进。同时,引进新型机械设备,选取优良乡土树种,“乔灌草”科学搭配、“封飞造”有机结合,以适宜本地区的治理模式开展科学治理,取得了卓越成效。

  “今年是‘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铺开的关键年,面对551.65万亩的年度建设任务,我们林草局按照盟委、行署的安排部署,发起春季攻坚战。截至2024年6月12日,已开工作业区168个,累计完成任务量427.9万亩。”阿拉善盟林草局草原监督管理科科长王斌说。

  踏进阿拉善左旗头道沙子飞播造林区,登高俯瞰,成片的花棒、沙拐枣、白沙蒿等沙生植物郁郁葱葱密布在沙丘上,在盛夏微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林内的鸟鸣声此起彼伏,让曾经荒芜的沙海焕发出勃勃生机。

  “过去这里沙漠多、植被少,风沙也特别大,通过飞播造林,植被多了、环境美了,风沙也小了。”护林员阿拉腾图格说。

  “飞播造林作为阿拉善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之一,具有规模大、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与阿拉善地广人稀的特点相符合。如今,飞播造林治沙已成为阿拉善生态建设的最大亮点和全国治沙示范。”阿拉善左旗林业高级工程师刘宏义说。

  27万平方公里的阿拉善盟,是国家“三区四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北方防沙带”的重点区,境内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沙漠分布面积9.47万平方公里,占全盟国土面积的35.11%,占全区沙漠总面积的83.04%,是自治区乃至祖国西部生态安全的咽喉和要塞。

  为了改善恶劣的生态环境,近年来,阿拉善盟以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围绕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目标,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保护优先”的林草发展方针,以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治理工程为依托,以社会公益造林项目为补充,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采取“灌乔草相结合,以灌为主;封飞造相结合,以封为主”的林草治沙技术措施,大力推进防沙治沙荒漠化治理、国土绿化和生态保护建设。在长期与风沙的抗争博弈中,逐步形成了飞播造林种草、围栏封育、人工造林种草“三位一体”的防沙治沙生态屏障建设格局,使全盟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自然植被得以休养生息,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

  “截至2023年底,阿拉善全盟累计完成荒漠化治理任务9242.12万亩,全盟草原面积达13552.05万亩;森林资源面积达3012.05万亩,通过多年来的防沙治沙的综合治理,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全盟草原植被覆盖度由不足15%提高到23.18%,森林覆盖率由2.96%增加到8.37%,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整体遏制、重点治理区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阿拉善盟林草局党组书记、局长图布新说。

  通过40多年飞播林草治沙,阿拉善盟开创了在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地区飞播造林的先例。截至2023年底,全盟累计飞播造林总面积达705万亩。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形成了两条总长460公里,宽3到20公里的大型防沙、阻沙“锁边”防护林草带,有效遏制了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的前移扩展危害,形成了“绿带锁黄龙、沙漠披绿装”的壮丽景观,确保了黄河、贺兰山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乃至华北平原生态安全和粮食生产安全。播区内还逐步建立起了良性演替的稳定生态系统,植物种类增加了数十种,昆虫、两栖动物,以及兔、狐狸、鹰隼、獾、刺猬、黄羊等野生动物在飞播区内不断繁衍生息。

  阿拉善盟还积极探索社会化造林治沙,2010年在实施造林补贴试点项目的基础上,该盟结合实际出台了《阿拉善盟重点城镇营造防护林优惠政策》,全面推行社会化造林绿化和防沙治沙。在全盟大力推广人工造林“先造后补”、合同制造林、合作社造林、专业队伍造林等新机制、新模式,并全面推广应用机械打坑等实用抗旱造林技术,进一步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造林工程质量,也改变了治沙造林林业部门单打独斗的场面,社会力量逐步成为造林绿化主角。2020年,新修订的《阿拉善盟营造防护林补助政策实施办法》正式印发实施,政策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该盟生态保护与建设逐步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如今的阿拉善,生态意识已深入人心,形成了一支企业和农牧民社会化造林治沙的大军,在昔日的沙海“绣”出了一片片新绿洲。截至2023年末,全盟已累计实施社会化营造林842.62万亩。

  “今年截至目前,全盟已完成生态修复任务427.9万亩。如今,荒漠化治理‘大会战’全力推进,阿拉善盟正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担当打好防沙治沙仗,描绘着绿色发展的新画卷,努力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的阿拉善新篇章。”图布新表示。

  顶着夏季的炎炎烈日,走进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苏木沙林呼都格嘎查梭梭林基地,一幅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丽画卷跃然眼前,只见数万亩人工种植的梭梭林在阳光下随风摇曳,踏进林内,登高远望,茂密的梭梭林铺向远方,盎然绿色遮盖住了昔日肆虐蔓延的漫漫荒沙。

  “种梭梭林,可是我们增收致富的‘金钥匙’,既能治理沙害,又能增加收入,每年都会给我带来一笔不错的收入。现在,我们苏木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梭梭,最多的有几千亩。”正在梭梭林浇水的牧民谢军仁擦着头上的汗珠说,“经过近年来的植绿,我们嘎查的生态环境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植被多了,风沙少了,随着生态的改善,野生动物也增多了,过去很少见的兔子、狐狸等野生动物也多了起来,走进林中时常遇到。”

  据了解,目前,阿拉善右旗接种繁育肉苁蓉11.38万亩,全旗登记注册生态沙产业企业3家,成立生态沙产业专业合作社8家,生态沙产业让从业农牧民年人均增收5000元,实现了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

  绿起来也要富起来,治沙也要致富。今年阿拉善盟委(扩大)会议提出,全力打造全国现代生态沙产业示范基地,力争到2030年全盟沙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近年来,阿拉善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因地制宜、市场导向、创新驱动、政府引导”的发展原则,依托独特的沙生植物资源优势和多年生态建设的基础,全力建设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等林沙产业基地,并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对梭梭种植户给予奖励性补贴,鼓励牧民发展沙草产业。截至2023年底,阿拉善盟肉苁蓉接种面积达151.3万亩,锁阳面积52万亩,肉苁蓉产量8000余吨,锁阳产量5300余吨,产值达30亿元以上。

  以加大培育力度、提升产业创新水平为重点,近年来,阿拉善盟积极探索和寻求发展特色沙产业的好办法、好路子,创新财政投入方式,争取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等专项资金投入近1.6亿元,全盟各级财政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撬动企业等创新主体自主研发投入为14.5亿元。目前,围绕沙生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全盟已成功开发与研制出林沙产业产品110余种,其中包括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在内的新产品60余种;申请发明专利37项,制定技术、产品标准48项,为大规模开发林沙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同时,加大产品研发提升成果转化水平,该盟依托现有24家具备一定规模及科技研发条件的沙产业企业,围绕药品、保健品、食品和日化品四大类别,制定技术、产品标准52项,攻克肉苁蓉、锁阳等沙生植物有效成分分离提取技术、梭梭与肉苁蓉种子活力的保存技术等多项技术难题,建立了肉苁蓉基因库,研制出肉苁蓉多糖片、低聚糖冲剂、免疫强化口服液、舒肝软胶囊、低聚糖饮料等多款保健中试产品。其中“苁蓉枸杞片”“苁蓉普洱茶”“黑枸杞玛卡片”“黑枸杞阿胶”等30余款产品已经上市销售,实现了沙生植物特色产品从低端产品到高端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如今阿拉善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荒漠肉苁蓉集散地,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前列,产业链不断完善,产品附加值持续提高。

  近年来,随着阿拉善盟特色沙产业的快速发展,更多有资金和研发能力的企业入驻,进一步推动了阿拉善肉苁蓉产业的发展。目前,全盟从事沙产业的规模企业有39家,为推动特色生态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在39家规模企业中,大型企业有9家,占规模企业比为23%;中型企业有9家,占规模企业比为23%;小型企业有18家,占规模企业比为46%;微型企业有3家,占规模企业比为8%。2023年,全盟所有从事沙产业的规模企业肉苁蓉及锁阳相关产品当年产值达10.06亿元。

  在大力推动林沙产业发展的同时,阿拉善盟围绕“沙地绿起来、企业强起来、牧民富起来”的发展目标,通过“公司+基地+农牧户”的模式,已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集肉苁蓉、锁阳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加工转化率达到68%,现在直接和间接从事沙产业的农牧民达3万多人,人均年收入3万到5万元,部分牧户达到10万到30万元,走出了一条“沙漠增绿、产业增值、农牧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过去让人望而生畏的茫茫大漠,如今已成为沙区农牧民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

  点沙成金,绿富同兴。如今的阿拉善盟在防沙治沙的路上,正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担当打好防沙治沙仗,以实际行动在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路上写好“阿拉善答卷”,创造防沙治沙新奇迹。(刘宏章)

  近日,由内蒙古水利科学研究院主持承担的“黄河南岸(内蒙古段)基于生态安全地下水承载能力提升灌溉模式和管理机制研究”项目,通过自治区水利厅验收。该项目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地下水灌溉承载能力提升提供技术指导,为研究区域乃至全国地下水灌区超载治理提供参考,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北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上人头攒动。 小学生参加“小小传承人”非遗研学活动。…